幾個星期前因緣際會,從學校的職涯參訪活動中獲悉今天台北文創將會舉辦一場免費的編劇講座,當時雖然失禮的對講者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看了她的作品列表以後,要忍住不報名還真是頗難的一件事。(笑)
徐譽庭,一位活躍於台灣電視圈和劇場的編劇,著名的編劇作品不計其數,包括《光陰的故事》、《深情密碼》、《流氓教授》、《大醫院小醫師》、《第二回合我愛你》、《流星花園II》等,近期最出名的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更是膾炙人口,不僅抱走七座獎盃,成為2012年金鐘的最大贏家,劇中的李大仁也被定位成暖男的代名詞,甚至衍生出一股讓好朋友晉升成男女朋友的風潮,替許多不勇敢的人找到幸福的出口。
無所不在的體貼,往往最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李大仁活脫脫是我們身邊可能都有的人物,徐編講究生活化的創作方式讓這樣平凡的角色格外深植人心,共鳴感更強,前言說到這裡,大家對這位編劇深厚的創作功力大概可以觸及幾分。
她來自高雄(聽到是同鄉的時候我興奮了好大一下XD),是在眷村長大的孩子,父親跑船,家境並不富裕。
她說她第一次有編劇夢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當年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目──
(你們一定都知道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最愛出什麼作文題目對吧XD)
是的,猜對了,就是「我的志願」。
與眾不同的是,她寫下來的志願既不是老師也不是護士;奇怪的是,她寫下來的志願也不是編劇而是,「導演」。但她確實是抱著編劇夢這麼寫的,因為常跟媽媽一起看電視劇的她誤以為說故事的人就是掛在整齣戲最前面的,最氣派的那個名字。
為什麼想說故事?徐編說:「因為寂寞。」
跟兄弟姐妹的年紀相差懸殊的她小時候總是一個人孤伶伶的跟紙娃娃玩,跟自己對話。或許她的編劇技能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培養來的,一點也不唐突。
我想,用文字寫故事的人都有這樣的特質吧!領略寂寞後,試圖用書寫的方式聯繫外界,只是不想被輕易遺忘,想起自己執起筆的最當初,也是因為寂寞才從日記開始,漸漸發展成今天這樣的文字癖。
求學過程中,徐編意外被姊姊騙進美工科系,念(據她本人所說是玩)了五年專科,怎麼畫都畫不好的素描讓她確定自己沒有美術天份,拿同學畫壞不要的作品去交作業是家常便飯,就連攝影作品也挑同學淘汰不用的去應付,結果成績居然還比同學高(從旁人的角度聽這件事實在覺得那個同學很可憐XD),幽默的她把這件事歸功於當時跟她談戀愛的美學老師,感謝有他在這個階段啟發她的美學鑑別力。
每個階段都可以萃取出成長的養份,正如同每段戀愛都帶給她不同的體會,她說了一句對失戀的人來說療癒力十足的話:「一輩子只談一次戀愛太虧了。」這句話讓大家都笑了,哪怕只是單戀也好,事過境遷以後總會讓人蛻變,想想不無道理,沒有這樣的經驗要怎麼寫出這樣的感情?然後我就懂了,這大概就是我寫小說開始陷入瓶頸的原因。
(圖左 李國修老師 / 圖右 王小棣導演)
提到老師,徐編對於李國修老師和王小棣導演的賞識和教育深懷感激。
她分享給我們李國修老師說的一句話:「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做一個完美演出,你可以自編、自導、自演。」面臨不如意的時候,只要盡心盡力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是一場完美演出。
另外,不恥下問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你永遠不曉得自己的盲點會被誰看穿,所以不要輕易忽視別人的眼光,就算對方在你心目中還只是不成氣候的後生晚輩。
國修老師是很嚴厲的,徐編告訴我們一些自己陰錯陽差才被選入屏風表演班的趣事,也說到後來跟國修老師成為工作夥伴的相處模式,亦師亦友的關係聽了讓人覺得很窩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說國修老師對她說過最好的稱讚不是「太棒了!」而是在劇本上圈起兩個字後輕嘆:「啊,現在只能幫妳改錯字了。」
想像那個畫面,啊,真的很伯樂。(笑)
相較於李國修老師,王小棣導演就是個百分之百的勵志型,就算劇本徹頭徹尾的爛透了,他還是有辦法從十句裡面找出一句不錯的話給予鼓勵,給人一種還可以更好的動力從頭再來過。(但我總覺得這是一種逆向操作的心理學)
關於文字創作,徐編給了我們很多觀念,不只是編劇,我認為推及小說寫手們也是相當受用的,所以就我記憶所及稍稍整理如下,希望跟我一樣喜歡寫東寫西的你們也從中得到一些收穫。
首先,初始設定的目標不要太大。
以八百壯士為例,很多人一開始寫作就有宏大的理想,希望寫出八百壯士的浩大場面,但卻會造成一種走馬看花的現象,就像旅行團一樣,只知道自己去過哪些地方,卻不記得那些地方有什麼特別之處。徐編建議,大家可以從小處著手,試著從八百壯士裡的其中一個壯士開始做描寫,這是她秉持的「養豬旅遊法」,也就是深入地方民情的一種旅行,可以深掘出不同的細節來引人入勝。
第二, 認識自己創造的角色有什麼優缺點,因為每個角色都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一部份,十全十美的角色不可愛也不存在。
事實上,我很同意這個說法,在自己的故事後記也寫過類似的感想,每個角色或多或少一定都有自己潛在的特性,只是用不同的立場在斡旋(這根本多重人格)。
至於角色的完美程度跟魅力指數成不成正比就要見仁見智了,雖然曾經寫過表裡如一接近完美的男主角(你們應該猜得到那是誰XD),但這樣的角色要取得讀者共鳴是很難的一件事,反而是愈平凡的人物愈讓人有就在身邊的感覺,很近,也很真,所以比較容易帶入大家的情緒。
我們只能給每個角色相遇的開端,透過不同角色的互動讓他們的優缺點立體化。至於他們的結局各自會變得如何如何,在我們還沒有跟他們混熟之前是不可能有答案的,當然這跟每個人的創作習慣有關,只是我也是憑感覺在寫的人,所以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況且,會搞叛逆或耍任性的角色通常真的都比較可愛啦哈哈。
第三,靈感來自惦記的累積,不是從天而降。
我們所取的題材往往是自己因為好奇某件事或關心某個人才衍生而出的,所以缺乏靈感的時候就該是放下寫作執念的時候(比如現在,咳),多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多跟朋友出去晃一晃,去旅行去放空去吃好料去做什麼都好,總之別把自己困在「啊!怎麼辦?!上帝要把我的筆收走了!!!」的恐慌裡原地踏步,這樣是有害身心的。(誤)
徐編說,三十歲以前是豐富生命的重要階段,是我們累積素材和生活感的精華期,所以不要只顧著埋頭寫,因為寫不出生活圈外的真實體驗,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我想,這就跟揠苗助長的意思差不多,若是太過心急因而跳過醞釀的過程,那麼這瓶酒是不可能會順口的。
第四,若是有朝一日成功獲得掌聲,記得別留戀太久。
因為我們還有更多故事值得寫,留戀於短暫的巔峰會讓自己的創作風格定型,失去創新的動量。
當然,這是有幸成功才提的後話。
最後,寫完故事記得要完全跳脫它,隔一陣子再回來用客觀的角度審視、修改。
劇本不同於小說,以角色台詞和情節堆疊為主,講求口語化和邏輯性。小說重於挖掘心境,追求文字美感,所以情節演進較劇本緩慢,這是我認為自己不會轉換跑道寫劇本的原因。寫小說最開心的部份莫過於可以把一個人的心寫活,不需要真的展現出畫面,卻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發揮想像力,造出不同的視界。
此外,有人問到親情、愛情、友情在故事中的比例調配,徐編反問:「你覺得你的人生親情、愛情和友情各占多少比例?」
那就是你的故事該有的比例。
寫故事的時候,不一定要忤逆觀眾或讀者的意思硬是要來個「不一樣」的結局,為了反對而反對,最後整篇故事就走樣了。與其給大家一個錯愕的爛尾,不如讓大家舒坦的發出滿足的嘆聲:「我就知道是這樣!」適度的給觀眾一點驕傲的扣打算不上損失。(我才知道原來過去自己這樣驕傲拍桌的時候編劇早就知道我會驕傲拍桌了,我只是毛孩T^T)
(上圖 徐譽庭老師)
世界運作的方式從來不只一種。
我從不考慮商業市場,我考慮的是,這樣的故事可以撫慰哪些人。
──徐譽庭
──2014/05/25 by Starfish
(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留言,將立即取下,謝謝!)
留言列表